杠杆证券网 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南站,那个坐在铁轨上哭的男孩,后来怎么样了_中国_军队_战争
在阅读此文之前,恳请您点击“关注”杠杆证券网,这样不仅方便您与我共同探讨和分享,还能带给您不一样的参与体验。感谢您的支持与厚爱。
1937年10月4日,《生活》周刊在其一期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张照片,并附上了简短的报道。这张照片深深震撼了所有读者: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独自坐在废墟的废墟中,孤单无助,放声大哭,身体布满血迹。这名婴儿就是在日本空袭上海时幸运存活的极少数幸存者之一——王家升。
从照片中,我们似乎能听到婴儿的哭声,能感受到他对失去亲人、陷入孤单的恐惧。废墟、孩子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元素结合在一起,如同一颗核弹,瞬间在每个观者的眼前和心中炸开,带来难以言喻的震撼。王家升的父母去哪里了?他是如何幸存下来的?这个孩子后来经历了什么?拍摄这张照片的记者又是谁?
展开剩余88%背景揭示了战争的惨烈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发动全面侵华。为了在华北建立第二个“满洲国”,日军从东北南下,同时自上海登陆。中国为了保卫首都,决定在上海展开抵抗,集结了大量军队,准备消灭正在逼近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和长江舰队。然而,计划的泄密让日军舰队在夜间迅速撤离了上海附近水域。
8月9日,日军在虹桥机场挑衅,遭到中国保安队的回击,日军海军中尉被当场击毙。第二天,国民政府在抗日情绪高涨下,发布了《自卫抗战声明书》,声明表示:“中国绝不放弃任何一寸领土,面对侵略,必将行使天赋自卫权。”
8月13日,淞沪会战正式打响。日军原本计划通过三个月的时间,先占领上海,再迅速横扫中国全境。没想到,中国军民展现出的顽强抵抗令他们大吃一惊。淞沪会战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中最大、最惨烈的战役之一,历时三个月,双方参战人数达100余万,其中中国军队达到70多万,而日军仅22万。战斗造成了中国军队超过25万人伤亡,日军伤亡9万,虽然双方战斗异常激烈,但最终,中国依然未能抵挡住日军的侵略,上海于1937年11月12日沦陷。
可以想象,那时的日军火力和作战方式有多么恐怖。中国的抗日战士们面对的,不仅是侵略者,更是一个冷血的战争机器。正是在淞沪会战期间,这张照片被拍摄下来,照片名为《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》,或者也被称为《中国娃娃》。它直观、震撼地展示了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,一时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与反响。
上海南站的灾难
1937年8月28日,上海被炮火、枪声、哭喊声和号角声笼罩,所有人都处于恐慌和焦虑中。上海南站的气氛尤为紧张,成千上万的中国百姓,不论贫富,面露焦虑,急切地等待列车离开,逃往相对安全的地方。这些人中,大多数是从江西会馆被遣送到家乡的难民。在生死面前,身份和地位变得不再重要,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:逃离战火。
老人们被年轻人牵引着,孩子们被父母紧紧抱着或用绳索捆绑在背后,紧张的气氛在每个人的脸上可见。大包小包在人群中挤来挤去,碰撞、翻飞,整个场面极为喧嚣,然而,这份喧嚣背后却是深深的不安和恐惧。“我们得赶紧走。”“去南方,南方更安全。”“我得回家。”“爸爸,我饿了……”这些焦急的对话,记录在记者的日记中,展现了民众的焦虑与无助。
然而,灾难即将降临,谁也无法预料,真正的危机已经悄然逼近……
日军空袭:轰炸开始
“嗡——”几十架日军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南站的喧嚣,目标直指上海。这些战机有的飞向了战场,有的飞向了城市的道路,有的则瞄准了百姓聚集的居住区。下午4点30分,战机的轰鸣声愈加逼近,南站的人群纷纷抬头,望着那些快速掠过的黑影。没有人知道,接下来发生的将是怎样的灾难。
刚刚飞过上海南站的战机并没有立即造成巨大声响,然而紧接着,战机从天空中丢下了几颗炸弹。“那些是什么?”有群众惊呼,接着更多人抬头望向空中——“一、二、三……”接着,天空中的爆炸如雷鸣般爆发,炮弹在地面爆炸开来,瞬间掀起了大片烟雾和火光。
爆炸发生得如此迅猛,以至于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,已经有很多人失去了生命。与此同时,逃亡的人们也在慌乱中四散而逃,有些人跑向未知的方向,只为了躲避爆炸的冲击。而就在这一瞬间,12架日军战机继续在上海南站周围投下超过二十枚炸弹。
南站的建筑在猛烈的爆炸中倒塌,黑烟弥漫,沙石四散,每次爆炸后的火光里,伴随的是断壁残垣和焦黑的尸体。离得近的车站列车也在此时被炸中,火焰瞬间吞噬了列车内的中国人民,而车外则是无数人的悲惨死状,撞击、踩踏、呼喊声混杂在一起,成为了灾难中难以言喻的痛苦。
上海南站,这一关键的交通枢纽,承载着民众的最后希望,却在日军的轰炸中被摧毁殆尽。几天后,上海《立报》用“惨绝人寰”来形容这场灾难,700多人当场死亡,300多人重伤,伤亡总数超过1000人。
王家升的命运
在这场空袭中,年仅一岁的王家升也成为了其中的幸存者之一。全身布满伤痕,他孤零零地坐在废墟中,脸上满是血迹,正放声大哭。这一幕被王小亭用相机定格,成为了历史的见证。
王家升的父母为何没有被这场灾难所救?他们的命运如何?他们的离世,究竟带给王家升怎样的痛苦和无助?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看过这张照片的人。
王小亭:战地记者的使命
当时,在上海南站附近,众多记者和目击者迅速聚集。王小亭就是其中的一位,他是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知名记者,也是一位长期记录中国抗战的摄影师。王小亭的父母原为美籍华人,虽然持美国国籍,但他始终心系祖国,选择以新闻事业来为中国发声。
尽管置身于战火中,王小亭依然坚守岗位,他知道,这些珍贵的照片将成为历史的证据,向全世界展示侵略者的暴行。尽管炮火仍在轰鸣,王小亭抱着相机,勇敢地前往南站废墟进行拍摄。在他所拍摄的照片中,王家升成了战争的象征。
那一天,王小亭拍下了这张著名的《中国娃娃》,他带着这张照片回到了报社,并通过国际渠道将它送到了菲律宾,再由泛美航空传送到了美国。
照片引起的全球震撼
1943年,王家升在苏联生活,他成了反战的象征。在接受采访时,他曾说:“我希望全世界为孩子们发声,把战争抛入深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中国10个靠谱的配资平台 “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环境权利保障”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举行
下一篇:没有了